炮楼是一种具有军事功能的建筑,四周设有防御性设计的枪眼,既方便瞭望敌情配资炒股配资门户,又能有效地进行射击。它通常建造得坚固耐用,目的是为了确保在敌人来袭时能牢牢守住阵地。然而,这种建筑虽然适合用于军事防守,却并不适合长时间作为居住地。其狭小的生活空间,缺乏基本的现代生活设施如暖气、燃气等,常常让居住者感到不便与困扰。
尽管如此,有一位山东的老者和他的家人,却在这座炮楼里住了整整五十六年。为了安装暖气,他们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住进这座不太适合居住的炮楼呢?
位于青岛李沧区永安路39号的这座圆柱形小楼,外墙用水泥粉刷,看起来与周围的建筑并无太大差别,然而它却拥有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。这座小楼并非一座普通的住宅楼,而是一座具有历史背景的日军侵华时期留下的炮楼。
展开剩余83%老一辈的居民仍然记得这座炮楼的历史,他们回忆道,当年日军在建造这座炮楼时,强迫大量民工搬运建筑材料。据说,由于炮楼楼下是沧口地区的电力配电所电闸所在,日军为了加大防守力度,将炮楼修建得异常坚固。有人认为,这座炮楼是日军侵华的“象征”,应该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,用来警示后人,但如今,它已变成了一栋普通的居民楼,并且孙从孝一家的五代人就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。
为了了解孙家为何会选择住进炮楼,故事得从孙从孝的父亲讲起。新中国成立后,孙从孝的父亲加入了青岛的电力部门,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,福利待遇也相当好。孙从孝出生后,便和家人一起住在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中,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。然而,随着孙从孝弟弟妹妹的出生,原本不大的职工宿舍变得越来越拥挤。加上孙从孝的父母也在一起生活,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,宿舍已无法容纳他们一家十几口人。虽然单位知道孙家的困难,但他们也无法额外分配一套宿舍,于是孙家只能继续挤在这狭小的空间里,直到1962年。
这一年,建于1938年的这座圆形炮楼空了出来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炮楼曾是电力部门职工宿舍的一部分。原本计划拆除它,但因为周围有许多居民楼,加之炮楼建造坚固,拆除工作既复杂又费时,因此一直没有被拆除,反而成了电力部门职工的宿舍。尽管住在这里并不方便,许多职工陆续搬走,最终这座炮楼被分配给了孙从孝的父亲。
孙从孝回忆道,经过房产改革后,他的父母花费了3000多元购买了楼下这层,楼上的部分则花费了1万多元。最终,孙家顺利拿到了房产证。虽然那时的炮楼环境不容乐观,简直可以用“脏乱差”来形容,但孙从孝一家仍然非常高兴,因为家里终于有了宽敞的活动空间。而对于生活条件的困难,他们决定通过自己动手改善。
作为最初为军事用途设计的建筑,炮楼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居住问题。比如,炮楼的门窗非常狭窄,窗户并非传统的窗户,而只是铁栅栏包裹的射击口。这不仅导致进出不便,还让室内的采光非常差,风寒也四处渗透。尤其是冬天,家里非常寒冷,全家人不得不紧闭门窗,围在几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取暖。虽然这是一种自救的方法,但长期用煤炉取暖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: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和几次差点引发火灾的危险,几乎成了家常便饭。好在他们每次都能安然度过。
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,孙从孝一家为炮楼安装了空调,终于不再需要挤在煤炉旁取暖。为了增加隐私,他们拆除了楼下的公共厕所,并重新改造了空间,隔出了一堵墙。后来,孙从孝长大成家后,他们也重新规划了三楼的空间,专门划分出了一室一厅,供孙从孝成家使用。
进入90年代后,孙从孝的单位开始实施福利分房,给了他一套房子,但孙从孝觉得那套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过于狭小,最终选择继续住在炮楼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孙从孝的弟弟妹妹都成家搬出,爷爷奶奶和父母也先后去世,只剩下孙从孝一家人继续居住在这座炮楼中。
然而,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,但炮楼的冬天依然寒冷。虽然家里已经安装了空调,但电费高昂,孙从孝一家一直想装上暖气。更为不便的是,炮楼没有天然气,只能使用液化气瓶做饭,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。相关部门也试图帮助解决问题,但由于炮楼墙体厚度达到72厘米,普通的施工工具无法顺利打通管道。直到2012年,孙从孝灵机一动,通过炮楼的弹孔开始开凿管道,施工难度大大降低,最终在20年努力之后,孙家终于安装上了暖气和天然气。经过这一改造,原本寒冷如冰窖的炮楼,终于变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居所。
然而,到那个时候,孙从孝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,孙从孝的孙子也在这座炮楼里出生。这个曾经见证了五代人生活的地方,成为了孙家历史的一部分。虽然孙从孝一家最后搬进了新房,但他们始终未曾忘记炮楼里的点点滴滴。2015年,孙从孝家搬入了新房,但他总是怀念住在炮楼的时光。为了不让炮楼被遗忘,他还主动将空置的一楼腾出,借给社区作为宣讲活动的场所。
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,但对于孙从孝而言,炮楼依然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地方。即使已经住进了新家,他常常回到炮楼,与老邻居们聊聊天、参加社区活动,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回忆和变化。
在2020年,有记者前来采访孙家。此时,炮楼已经老旧,每逢下雨,雨水常常通过烟道渗透,严重损坏了墙壁和家具。尽管孙从孝已经搬进了新房,但他依然希望通过社会的帮助修缮炮楼,因为这座建筑承载了他一家五代人的生活和历史,意义非凡。
然而,孙从孝的收入有限,修缮费用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2021年,孙从孝的孩子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父亲身患疾病,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。虽然具体病情未明,但从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来看,孙从孝的精神状态似乎良好,病情也许已经有所好转。
或许,对于孙从孝来说,那栋住了近六十年的炮楼,才是他真正的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